说起“七厘”,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都没听过,或者听了也摸不着头脑。这玩意儿,带着点老旧的土气,又透着一股子曾经的江湖气,尤其是在民间借贷那块儿,它可是个“老熟人”了。那到底这 七厘的利息怎么算 呢?别急,今天咱就把它掰开了,揉碎了,好好聊聊这事儿。
其实,“七厘”这说法,跟咱们现在习惯的百分号(%)表示法不一样,它用的是传统的“分、厘、毫”体系。想当年,老百姓借钱过日子,没那么多银行柜台、APP啥的,都是街坊邻居、亲戚朋友互相帮衬,或者找个有点余钱的人周转。那时候说利息,可不兴百分之几年化,而是按月说,按“分、厘”来算。
简单粗暴点理解:一分,就是1%。一厘,就是0.1%。一毫,就是0.01%。

所以,“七厘”是个啥概念?没错,就是 0.7% 。但重点来了,这七厘啊,通常指的是 月利率 !不是年利率!这差别可就大了去了。
你别小看这0.7%,听着挺少的对不对?好像比银行活期利率高不了多少?那你就真着了道了。这东西,得会算账,而且得看它怎么个用法。
七厘的利息怎么算 ?最基本的算法,简单到掉渣:月利息 = 本金 × 月利率 (七厘,即0.7%)
举个例子呗。假设你急用钱,找人借了 一万块 (10000元),对方说了,“七厘利息,按月算。”第一个月,你要付的利息就是: 10000元 × 0.7% = 10000 × 0.007 = 70块钱 。
看着不多是吧?一个月70块,好像还行?这只是冰山一角啊。
重点来了,这利息是按月付,还是到期一次性付清? 如果合同说好了,每个月光还利息,本金最后还,那就是:每个月都得给70块钱利息,直到你把那一万块本金还回去为止。
那如果借一年(12个月)呢?总利息 = 每月利息 × 借款月数总利息 = 70元/月 × 12个月 = 840块钱 。
借一万块钱,一年要多掏840块钱利息。
这七厘换算成年利率是多少呢? 既然是月利率0.7%,那么简单的年利率换算就是:年利率 = 月利率 × 12个月年利率 = 0.7% × 12 = 8.4% 。
8.4%的年利率,在今天的金融环境里,是个什么水平?你去银行存一年定期,也就2%左右吧?靠谱点的货币基金,年化收益也就2%-3%?银行的消费贷或者信用贷,资质好的可能能拿到6%、7%甚至更低,资质一般的,可能得8%、9%往上。再比如房贷,前几年动不动就基准利率上浮10%、20%,算下来也得五六个点。所以,8.4%的年利率,虽然算不上 高利贷 (按照我国法律规定,超过一定比例的利息是不受保护的,甚至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等罪名,这个界限一直在调整,但通常来说,远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四倍的部分是不受法律保护的),但它绝对不是一个低得让人心疼的利率,尤其是考虑到它常常出现在一些非正规的借贷场景里。
为什么民间借贷喜欢用“七厘”这种说法? 我觉得吧,有几个原因。一是习惯,老一辈传下来的说法,听着亲切,也好理解。二是有时候为了“模糊”高低。你说“年化8.4%”,可能听起来有点概念,但你说“七厘”,很多人脑子里可能没个清晰的对比锚定,觉得“才0.7%啊,不多不多”。这种心理上的错觉,很容易让人放松警惕。三是计算上的“便利”(对出借方而言)。按月算,利息每个月都能进账,资金回笼快,也方便按月催收。
更“要命”的情况:七厘利息下的复利! 上面的计算,是基于最简单的“单利”模式,就是每个月只算本金产生的利息。但在一些 民间借贷 里,情况可能更复杂,也更残酷。如果利息没有按时付清,可能会被 计入本金 ,产生“利滚利”,也就是 复利 。
想象一下,还是借一万块,七厘月息。第一个月末,产生利息70块。如果你没还这70块,那下个月的利息计算,就可能按照 10070块钱 来算。第二个月末的利息 = 10070元 × 0.7% ≈ 70.49元。看到没?利息开始生利息了!虽然每个月多出来的钱不多,但时间一长,尤其是一笔大钱,或者借款周期长的话,这复利滚起来的速度,绝对能吓你一跳。
如果严格按照月复利8.4%的年利率来算,借一万块一年后总共要还的钱是:本金 × (1 + 月利率)^借款月数10000 × (1 + 0.007)^12 ≈ 10000 × (1.007)^12 ≈ 10000 × 1.0873 ≈ 10873元。总利息大约是873元。比简单单利计算的840元要多,虽然差额看起来不大,但本金越大、时间越长,这个差距就越明显。而且这只是理想的复利计算,现实中的民间借贷可能会用更激进的方式计算利息,比如“驴打滚”之类的,那就更是 无底洞 了。
七厘利息,在什么样的场景下你可能会碰到? 最常见的就是 民间借贷 ,尤其是那种非正规渠道的借款,熟人之间应急周转也可能用到这个说法(当然,朋友间可能象征性收点或不收,但如果真按“七厘”来,那可不是小数目),还有些小额贷款公司、 现金贷 平台,虽然明面上可能不说“七厘”,但换算成月利率,可能比这还高。
我有个朋友,前几年做点小生意,急需周转,从一个所谓的“朋友”那里借了五万块,说的就是“七厘月息”。他当时也没细算,觉得五万块钱一个月七厘,也就三百五,还行。结果生意没预想的那么顺利,第一个月利息三百五没凑齐,那“朋友”脸色就不对了,说这利息得并入本金下个月一起算。等他三个月后把钱还上,本金五万,利息林林总总加起来快一千五了!当时就把他肉疼坏了。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,别觉得 七厘 少,它吃起人来,可是不吐骨头的。
所以,碰到“七厘”利息怎么办? 第一件事, 保持清醒! 别被那个看起来很小的“0.7”给忽悠了。立刻在脑子里把它换算成 月利率0.7% ,再乘以12,得出 年利率8.4% 。第二件事, 算清楚总成本! 如果借一万块,一年下来总共要还多少钱(本金+利息)。如果是复利,一定要问清楚 计息方式 ,甚至要求写进合同。别怕麻烦,这可是你的血汗钱。第三件事, 对比! 拿它跟银行正规贷款、信用卡分期、甚至消费金融公司的利率比一比。看看它到底是在什么水平。如果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,或者对方各种含糊其辞,那就得敲响警钟了。第四件事, 留证据! 任何借贷,哪怕是熟人之间,白纸黑字写清楚是王道。借了多少,利率多少(明确是月利率还是年利率),怎么还款,逾期怎么办,都写明白。虽然民间借贷合同有时效力和范围限制,但总比口说无凭强太多。第五件事, 慎重再慎重! 非到万不得已, 民间高息借贷 碰都别碰。那种看着解燃眉之急的钱,往往是更大的麻烦的开始。利息这东西,看着细, 七厘 一根线,能把你缠成粽子。
说到底, 七厘的利息怎么算 ,不仅仅是算个数字,它背后牵扯的是风险,是成本,甚至可能是陷阱。别被这老旧的说法给唬住了,也别觉得它听着土就没啥杀伤力。在金钱这码事上,任何一点含糊、任何一点侥幸,最终都可能让你付出沉重的代价。所以,擦亮眼睛,算清楚每一笔账,永远是王道。那些年那些事儿,教会我一个道理:跟钱打交道,再小的数字,都得明明白白,清清楚楚。尤其这个 七厘 ,你可真得弄明白它到底是个啥,怎么个算法,别稀里糊涂就跳进去了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