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底, 等额本金 这玩意儿,第一次接触的人十有八九会觉得有点绕。不像等额本息,每个月还的钱都一样,多省事。 等额本金 呢,每个月还的钱,都不一样!第一个月最多,然后慢慢地递减,像爬楼梯一样,只不过是往下走。那这里头的 利息 ,到底是怎么个算法呢?这才是问题的核心,也是很多人头疼的地方,尤其是想搞清楚自己到底付了多少 利息 的时候。
你看哈,等额本金的核心特点就是:你每个月还的 本金 是一样多的。比如你借了120万,分20年,那就是240个月。那每个月光 本金 你就得还120万 / 240个月 = 5000块。这个5000块,是雷打不动的,每个月都得还。
但问题来了,你每个月还的钱不仅仅是 本金 啊,还得有利息。利息是啥?说白了,就是你用了别人钱的租金嘛。这个租金,是根据你还欠银行多少钱(也就是剩余 本金 )来算的。这才是 等额本金怎么算利息 的关键所在。

想当初我刚接触这个房贷的时候,也被那些数字搞得云里雾里。银行给的那个还款计划表,密密麻麻的,看着就头大。但仔细一琢磨,原理并不复杂,就是藏在那个每个月都在变的 利息 里头。
核心公式来了,记好了: 当月应还利息 = (剩余本金) × 月利率 。
看到了吧?关键词是“ 剩余本金 ”。这个“剩余”两字,是精髓。因为你每个月都在还一部分 本金 回去,所以你欠银行的钱就越来越少。欠的钱少了,下个月产生的利息自然也就少了。
举个例子,咱们简单点算,就假设你借了10万块,年利率是6%,分10个月还清,采用 等额本金 。年利率6%,那月利率就是 6% / 12 = 0.5%。总共要还10个月, 本金 是10万。那每个月要还的固定 本金 就是 10万 / 10个月 = 1万块。
来算算每个月的利息:第一个月:你刚拿到钱,还没还过,所以剩余 本金 是10万。当月应还利息 = 100000 × 0.5% = 500块。第一个月总共要还:10000 (本金) + 500 (利息) = 10500块。
第二个月:你上个月已经还了1万块本金了。所以剩余本金变成了 100000 – 10000 = 9万块。当月应还利息 = 90000 × 0.5% = 450块。第二个月总共要还:10000 (本金) + 450 (利息) = 10450块。
第三个月:又还了1万本金,剩余本金 90000 – 10000 = 8万块。当月应还利息 = 80000 × 0.5% = 400块。第三个月总共要还:10000 (本金) + 400 (利息) = 10400块。
…你看,每个月还的利息是不是在减少?500、450、400… 呈等差数列递减。而每个月总的还款额(月供)也在减少:10500、10450、10400… 这就是 等额本金 最直观的特点。
所以, 等额本金怎么算利息 ?核心就是抓住那个“ 剩余本金 ”,然后乘以“月利率”。每个月的 利息 都是独立计算的,基于上个月还完本金后还剩多少钱。
跟等额本息比起来,等额本息是把总的本金和总的利息(这块计算复杂一些,涉及到等比数列求和)加起来,然后平均分摊到每个月去还。前期虽然月供压力小点,但因为你前期还的本金少,剩余本金下降得慢,所以前期付的利息占了月供的大头。而 等额本金 呢,虽然一开始还得多,压力大,但因为它加速了本金的偿还速度,让剩余本金更快地减少,所以总的利息支出会比等额本息少一些。
这就好比跑步,等额本息是匀速跑,前半程可能觉得轻松点,但全程下来步数多; 等额本金 是冲刺跑,一开始就使劲儿跑,把难跑的路段(高利息部分)赶紧跑完,虽然累,但总的耗时(总利息)可能短一点。
选择哪种方式,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。手头宽裕,又想少付点利息, 等额本金 是个不错的选择。毕竟,那些省下来的 利息 ,可是真金白银啊。尤其对于大额长期贷款,这笔利息差额累积起来是相当可观的。我一个朋友买房时就选了 等额本金 ,一开始每月还款额比等额本息高出不少,直呼“压力山大”,但坚持几年下来,他再看那个还款计划表,就觉得越来越轻松了,因为后面的月供已经低很多了,而且算算已经节省的利息,心里那个美滋滋啊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个计算虽然原理简单,但真要一笔一笔算20年甚至30年的 利息 ,那绝对是件体力活。好在现在银行或者各种贷款计算器都帮你把这活儿干了。输入贷款总额、年限、利率,选择 等额本金 ,它噼里啪啦就能给你拉出一张详细的还款计划表,哪个月还多少 本金 ,多少 利息 ,清清楚楚。咱们普通人,理解了背后的原理就好,知道这个 利息 是怎么“变少”的,心里有数,不至于稀里糊涂地还钱。
所以,下次再听到“ 等额本金怎么算利息 ”这个问题,你就知道啦,它不是固定不变的,而是每个月都在变,变的原因就在于你每个月都在减少欠银行的 本金 。利息跟着剩余本金走,本金少了,利息自然就少了。这就是 等额本金 的利息精算,简单又直观,理解了这一点,整个还款过程在你眼里就透明多了。别再觉得它神秘莫测了,无非就是那么个公式,那么点逻辑。
发表回复